日前,由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主办、腾讯研究院与腾讯学堂承办的“打开: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素养”活动在深圳举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迎来新突破,并预示着数字技术将给社会带来更大变化,“应该以怎样的数字素养迎接人工智能时代”这一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次活动上产学研各界嘉宾共聚一堂,在介绍腾讯数字素养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数字素养领域的前沿话题。
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素养将更有挑战性
【资料图】
“深圳的夏天时而暴雨倾盆、时而晴空万里,变幻无常,这恰巧跟近期人工智能的新突破给我们带来的感受类似。”在活动开场环节,腾讯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负责人、腾讯研究院总顾问杨健以天气作为比喻,描述了人工智能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不确定”感受。他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更需要以数字素养来应对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带来的复杂挑战。
“数字素养内涵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0阶段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二是2.0阶段的青少年发展;三是3.0阶段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四是4.0阶段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素养。”杨健认为,这四个阶段表现出越来越复杂的特征,而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素养,将会更加前沿、更有挑战性。
他指出,近期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应用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在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同事,也启发人们思考一系列的问题:AIGC带来的究竟是技术门槛降低之后的平权,还是技术门槛更高的新的两级分化和“数字鸿沟”?同时,结合全球科技竞争视角,还要考虑AIGC带来的效率革命、成本革命和交互革命,以及我们参与全球竞争的应对方式等前沿问题。杨健表示,AIGC的话题,比以往数字技术引发的未成年人保护、数字适老等问题更复杂,也更有挑战性。
“从创新周期和普及速度来看,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深刻,远超预期。”杨健介绍,腾讯研究院长期关注前沿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应对,腾讯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是今年3月份由国家网信办13个部委共同授牌,由腾讯内部多个团队共同申请和运营。
借助科技的力量促进青少年教育
在活动的主旨演讲环节,三位嘉宾分享了腾讯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在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领域的积极探索。
腾讯IEG用户平台部高级运营经理、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追梦营负责人张煜瑾介绍,腾讯未保团队从2019年就开始探索如何以游戏科技助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并孵化了腾讯扣叮平台和腾讯未来教室项目。开展项目之前,团队调研发现,全国青少年数字素养的提升在设施、师资、课程、学习出口等方面存在多重困境。由此,腾讯以游戏科技为依托研发了腾讯扣叮平台,研发十大国产自研编程学习实验室,以适应小、初、高不同学龄段、不同编程语言的学习需要。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健飞分享了以视频号直播电商培训助力“新农人”提升数字素养的实践。他首先介绍了对农村电商发展现状的观察,认为当前乡村电商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设施,但成长空间仍然很大。在电商平台上,个体新农人自己卖货的成功比较少,人们主要是从头部大主播或者做出影响力品牌的二级、三级的供应商手上买商品。去年腾讯西南总部、腾讯研究院和微信共同在重庆市三个县开展了视频号“新农具”计划,助力没有深入实践直播带货的新农人使用短视频工具,并实践了线下培训+线上陪跑+本地裂变“三步走”的方式。
腾讯青少年科技学习中心总监凌云介绍了该团队在过去7年所做的探索。她介绍,腾讯青少年科技学习中心是腾讯人力资源体系下专为青少年提供科技学习和发展平台的专业团队,运用腾讯在人力资源、多产业业态、前沿技术与产品的资源与力量,打造了青少年“学-训-战”螺旋式上升的培养模式。
“今年年初ChatGPT的横空出世,带来技术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社会热议,”凌云指出,“孩子们对于技术变化的敏锐度一点不弱于我们,与AI共存将渗透到他们未来从事的各行各业。”
数字素养研究不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事业”
在圆桌环节,来自政策研究、教育、科技、法律等不同领域的嘉宾们,以多元的视角,共同讨论他们对数字素养的理解与展望。
如何理解数字素养的核心?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政策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殷利梅认为,数字素养与技能,就是每个人对数字化的适应力、创造力,每个人对于应用数字技术、使用数字技术、驾驭数字技术的能力。“素养”和“技能”并重,不能偏废其一,“素养”更强调综合的素质底蕴,“技能”更偏重于在工作当中所具备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民数字素养行动纲要》的编制,考虑了人的生命周期,数字素养培育要覆盖到每个群体,一个都不能少。未来希望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这个平台,能够触达更多的群体,让他们能够有机会通过基地的各种资源得到培训和体验。
全国第一套进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网络素养教材主编、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海波在丰富的青少年教育一线工作基础上,提炼了青少年数字素养的三重意义——有“246”三种理解。他表示,用2个字来解释数字素养,就是“善用”,即善用技术,并用它做善事;用4个字解释数字素养,就是“趋利避害”,即认清技术的两面性和“双刃剑”功能;用6个字解释数字素养,就是需要保障数字技术的安全、健康、文明。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员、数字政府与数字经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教育部-华南师大共建)秘书长马颜昕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对于数字素养应该有两重理解:一是“应对这个世界复杂性的能力”,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变化的、复杂的世界,教会孩子辨别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比起输出结果,更重要的是面对不断变化和复杂的社会,他们能选择更加正确的工具。二是“价值判断的能力”。
他还强调,在教学场景中,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生会不会用AIGC工具,而在于能不能用,所以应考虑制定场景化的使用指南,明确使用规则。“就像考试可以用计算器,但不能带有联网和编程功能的设备,这是被限定的技术工具,在教育领域大家应该有一个共识。”
鹏城学者、深圳大学计算机视觉研究所所长、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沈琳琳教授指出,当前不同行业的数字素养以及对人工智能的理解都存在落差,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过程有所了解、认知,这也是人工智能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一部分。沈琳琳强调,人工智能行业有很多种不同水平的工作类型,不同能力的人可以在金字塔的不同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并依靠自己的兴趣和努力,不停上升直至塔顶。“不管你原来的起点如何,只要你坚持做下去,最后总能够成功。”
杨健在会议的总结发言中指出,通过这场精彩的研讨能够更进一步感受到,数字素养研究不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事业,而是与每个人的未来息息相关。他表示:“全民数字素养的培育和生长,需要我们大多数人参与进来,共同努力、拥抱未来。”
审读:喻方华
关键词: